【開發多元潛能是運動教育核心】
蘋中信專欄 20190630
最近我看到一本書──《球學,哈佛跑鋒何凱成翻轉教育》。看到他談運動能成就不凡,談運動對他的啟發與改變,身為足球熱血家長的我非常認同。何凱成在台灣出生、成長一直到13歲。在書中他坦承自己在那時候除了籃球等運動之外,無法從其他領域獲得成就感。後來他有機會到海外求學,並在哈佛進入了美式橄欖球隊成為橄欖球員,在球場上一次次的訓練和賽事拓展了他的職業與人生視野。爾後他到大陸工作,同年他也在北京擔任哈佛大學駐北京的面試官。觀察了大陸、台灣、美國三處的體育和教育制度,他有深深感觸。
大陸的體育人才培訓體制,延續了前蘇聯模式,一切以贏得奧運金牌為最高目標。所有運動員都是根據身高、體重等身體條件選擇合適的項目,自小送入培訓體系,每天訓練至少8、9小時。訓練體系完全獨立,沒有時間學習一般課業。換句話說就是體育與課業完全獨立開來。不少退役的選手在離開自己的體育專業領域之後,面臨了謀生的困難。另外,何凱成也觀察到在北京參加面試想進入哈佛的學生,特質很相似:很會念書,但是沒有運動的習慣。
撇開共產體制以極端的方式挑選、養成選手以達目的不談,以「績效」培育人才的觀點,放眼整個亞洲其實都有類似的現象。而且這樣的價值觀在台灣的主流教育中也一點不陌生。實際上我認為,在體育培訓中單重視獎牌,與在教育現場只重視成績,是一樣的邏輯。追求卓越不是問題,但是當把成績表現列為唯一的評斷指標之後,我們無形中會灌輸下一代一種觀念:最終表現是最重要的,結果可以完全取代過程沒有問題。這樣的做法也會在無形中鼓勵孩子,對單一項目、自我表現的重視程度,可以遠遠超過跟團體其他成員的互動與合作。
如此落下的教育觀念會在無形中跟隨著下一代,不斷追求結果,而忽略去重視人生每個階段的學習過程。然而人生的本質是充滿變化的,從求學、就業、進入家庭和社會,有各式各樣複雜的課題要解決和面對,需要了解自己,需要各種綜合能力,當然也不可能獨立於團體和人際網絡而活。
何凱成在書中分享他看到美國教育體系是將運動視為教育的一環,也藉此培養優秀人才與領導者,有9成的企業CEO,在大學時代都參加過校隊。就像哈佛,學術成就非凡,但他們的核心理念,是透過運動傳達教育的精神。
對我而言教育的精神核心就是要發掘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和潛能,也是為每個孩子未來的人生能量做更全面性的蓄積和準備。因此不宜再採用單一切割的做法來學習,而要整合且多元。尤其現今世代變動的速度已經超乎我們過往的想像,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學習,跨領域探索自我,認知團隊協力在現今社會的重要性,是我認為教育迫切的需求,也是我同時致力推廣電音的系統化教育以及足球產業時的信仰。
https://tw.news.appledaily.com/forum/realtime/20190630/1591904/